527化工厂事故敲响警钟:红外热成像技术或成“破局关键”
2025年5月27日,据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报道,今日11时57分,位于山东省高密市的某化学有限公司一车间突发爆炸事故,现场浓烟升腾,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。此次事故暴露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挑战,也引发对红外热成像等智能监测技术应用价值的深度思考。
事故背后的安全隐患: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性
本质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企业的重中之重。然而,此次爆炸表明,若未能实现全流程风险动态监测,仍可能因设备异常、温度失控等问题引发灾难。
传统化工安全监测依赖人工巡检与可见光摄像头,存在两大痛点:一是肉眼难以察觉温度异常,而温度恰是危化品事故的核心预警指标;二是人工监控存在疲劳盲区,易错过“黄金预警时间”。例如,设备腐蚀、管线结焦、局部过热等隐患若未被及时发现,可能迅速演变为爆炸事故——这正是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精准覆盖的领域。
红外热成像:化工安全的“温度哨兵”
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测温,将温度分布转化为可视化图像,成为化工行业防患未然的利器。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
1. 实时预警,突破人眼极限
红外热成像仪可对化工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测温,一旦检测到异常高温或低温,系统立即触发报警。例如,裂解炉管壁结焦、储罐保温层失效等问题,通过热像仪可清晰识别温度梯度变化,提前预警设备故障。相较于人工巡检,其响应速度提升90%以上,有效避免“盯梢式监控”的滞后性。
2. 全流程覆盖,构建智能防控体系
华东某园区引入红外热成像监测平台后,监管部门可通过“一张图”掌握园区企业全环节风险,结合GIS和大数据分析,实现风险预测与应急联动。通过实时温度数据流,构建从生产到存储的全链条安全屏障。
3. 成本与效率的双重优化
传统安监依赖数月一轮的“人防+物防”,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将检测周期缩短至实时,并减少人员进入高危区域的频次。红外热像仪在乙烯裂解炉检测中替代人工接触式测温,既提升效率,又降低作业风险。
工信部《化工行业智能化改造指南(2025-2030)》征求意见稿中,已将“非接触式全域监测”列为重点发展方向。与此同时,技术企业正在探索创新模式:Raythink燧石技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,在工业智能化的浪潮中持续突破边界。通过“热成像+AI”融合,让工业设备拥有更智慧的“眼睛”和更强大的“大脑”,为智能制造注入持续进化的技术动能。
化工企业逐渐摒弃“重工艺、轻监测”思维,通过“热成像+AI”构建预测性维护体系,真正实现从“事后救援”到“事前防控”的跨越。当温度数据成为生产的“生命线”,智能化监测或将成为中国化工行业迈向本质安全的必经之路。
截至发稿,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赴山东高密。祈愿平安!
(应急管理部网站截图)
-
迎春纳福——2025年非遗二十四节气茶道立春茶会在天津文庙举办
-
【新春走燕郊 幸福新起点】燕郊万人空巷共赏花车巡游 璀璨夜色点亮城市活力
-
光明肉业佛手味精——春节餐桌上的鲜美秘密
-
以灯祈福,以乐相聚——2025《我们的中国年》元宵音乐会热闹上演!
-
INFOMEDIA将收购INTELLEGAM 50%的股份
-
“爱的36计 爱人自有妙计”,美纳里尼联合海王星辰和先声再康举办公益科普活动
-
沙特财政部和IMF准备召开新兴市场经济体AlUla会议
-
从中国制造到服务全球,硅基仿生展示中国医疗科技硬核实力
-
全球首创,新一代"破伤风针"新替妥®获批上市
-
拥抱自然看世界 富士胶片超长焦摄影体验活动首站于深圳湾启动
-
成旅SPACiE感恩节义卖圆满落幕
-
宜家推进物流创新:智能驾驶电动卡车在中国正式启用
-
深耕30年 格兰富以创新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
-
SK chemicals将在韩国建立废旧塑料回收创新中心
-
金车噶玛兰以极为珍稀的 Palo Cortado 完备“雪莉桶家族”
-
首届阿布扎比公共艺术双年展( Public Art Abu Dhabi Biennial )推出第二阶段,在整个酋长国推出新艺术品
-
二十年深耕外汇市场,BCR铸就行业翘楚地位
-
ASIC全牌照加持,BCR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与交易透明
-
AI加持,破除内卷:2025深圳国际全触与显示展全新升级,探索行业新动能
-
大金全球首个专注于空调核心零部件研发的创新基地——苏州研发中心落成启用